品牌故事
生于此長于此,許昌縣靈井鎮(zhèn)岳莊村的老農民后代楊紹卿、楊會剛、楊會卿兄弟三人(人稱“楊氏三兄弟”)認為機會來了,心動轉換為行動,必須牢牢抓住這次機遇,他們深知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“楊氏三兄弟”反復琢磨,萌生了辦一個工廠的念頭。
“楊氏三兄弟”身為農民,必然脫離不了中國農民“西朝黃土背朝天,日出而作,日暮而息”的傳統(tǒng)耕作方式,更脫離不了“鋤頭、田頭和炕頭”的勞作模式。所不同是許多農民在農閑時或茶余飯后的當兒,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將,能是喝閑酒解悶,而楊紹卿作為三兄弟當中的排行老大,他不是看書, 就是看電視,再不就是找經常外出干活的村民聊聊外面的世界...不僅如此,楊紹卿也不讓楊會剛、楊會卿兩個小兄弟去打麻將或喝閑酒。
勞動之余,“楊氏三兄弟” 便常常聚在一起深討:改革開放以后,農民雖然豐衣足食了,但總也不富裕。我們真的比別人笨嗎?還是我們做借了什么?怎樣才能奔小康呢?
經過長明調查咨詢和對比,“楊民三兄弟” 認為, 今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(fā)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們的生活水平將逐步提高,生活節(jié)奏將進一步加快,生活方式會有很大改變,因此冷凍食品將是一個發(fā)展方向,“楊氏三兄弟”決定開辦個冷食類加工廠。
值得“楊氏三兄弟”永遠記憶的日子
2002年11月日,這是一個值得“楊氏三兄弟”永遠記憶的日子。這一天晴空萬里,陽光和煦,雖是冬日,卻暖洋洋的。因為是清真廠,楊氏三兄弟只為尊重民族習慣,連一掛鞭炮都沒有放就匆匆開業(yè)了。
“萬事開頭難”, 對于每人僅有5000元人民幣的“楊氏三兄弟”來說,開頭就更難了。因為清真廠已經倒閉,除了一個600㎡的破冷庫,一套破制冷設備 ,一個30㎡的破倉庫,10間(12㎡)破住室外,啥都沒了,一切從頭開始吧。“說事容易,做事難呵”。
質量是企業(yè)的命脈
“楊氏三兄弟”深知好的質量,是靠嚴格的管理和訓練有素的員工生產出來的。
于是2004年在擴大生產的同時高薪聘請軍隊現役軍人來廠,對新員工進行準軍事化訓練,強化他們的身體素質,培養(yǎng)他們的團隊精神,加強他們的組織紀律性。
經過2周的短暫訓練,第一批30名員工于2月14日上班。經過準軍事化訓練的員工上崗后,的確不一般,不僅個頂個吃苦耐勞,而且勝任工作。響當當食品廠的管理人員全部采用“指紋”打卡上下班。截至2004年4月15日,這一年一共培訓了四批共計120名員工。
凡事“欲則立,不欲則廢”。2002年8月份,確立了方向之后!就要付諸行動“楊氏三兄弟”,先到平頂山東高皇一個村辦冷飲廠考察,迅速改建廠房,購買設備,結果只試運行了一個月便停產了,原因是“公婆”太多,“媳婦”難當。此行不僅無功而返, 而且把老本也砸進去了。
小試牛刀雖然失敗了,但是“楊氏三兄弟”并沒有被失敗嚇怕。半個月后“楊氏三兄弟”打聽到長葛市有一個生產數年的冷飲廠,承辦人合同到期,工廠要重新發(fā)包。于是“楊氏三兄弟”又風風火火趕到長葛市區(qū)考察這個冷飲廠,有了第一次盲目辦廠的教訓,“楊氏三兄弟”這次帶了個干過生產懂設備的行家前往考察,真是“不看不知道,一看嚇一跳”。這些設備都是破壞性使用(根本沒有進行過常規(guī)保養(yǎng)和維修) ,廠家肯定不知道,假如“楊氏三兄弟”投資,費用太大了,很無奈,只好放棄。
不盡人意的是,2004年又在安徽等地爆發(fā)了” 禽流感”,并且進入五月份冰淇淋的銷售旺季以后,碰到了少有的多雨的”涼夏”,對冰淇淋的捎售影響較大,但2004年的銷量額比2003年還是翻了一番。盡管如此,企業(yè)經過兩年的發(fā)展還愿遺遇了瓶頸。市場黨爭激烈,員工吃緊,于是2004年8月,公司主管到高縣白云山召開了”響當當食品廠改革發(fā)展戰(zhàn)略會"又叫”白云山會議”):會上”楊氏三兄弟”認不足,但永不服輸,認自總結了2003,2004年正反兩方向的經驗,確認響當當霸神就是“合則緊.分則政,團結,務實有膽,有識”同時,借坐伊利、蒙牛,天冰等廠家經驗,審時度勢,決定2005擴人生產規(guī)模,再建個車間,再上一條花色冰激淋生產站,再上兩條達凍隧道,同時,將許巴縣響當當食品更名為河南響當省食品有限公司, 噸當當公司真誠取信客戶,于2005年10月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際,親情回饋客戶購10輛五菱面包車獎勵客戶。